林徽因 《心与脑》
在西方,家长告诉孩子“做事要用脑”,“别走神”;而中国人自古就“心之官则思”,到现在还“心想事成”。是“脑”还是“心”在思维?这是一个科学问题?文化问题?
在科学上讲,西医的“心”与中医的“心”并非是一个概念;前者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和神经学等基础上的纯粹生物概念,后者则不限于医学,而且还是一种文化、哲学、宗教、甚至玄学的理念——“心者,神之舍也”。
其实,在中西跨文化视野里,对“脑”与“心”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科学范畴,否则难以理解。例如,有人认为将英文的psychology翻译为“心理学”是一种历史的误解,是中国人不知脑之作用、以心代脑的结果。按照纯科学的观点,该英文概念是对人的意识及其作用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故应翻译成“脑理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是一个整体,故“心”与“脑”不可分开。常见的是,思维紧张时,心跳也会加快。幸运的是,这一现象也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功能系统活动,不可能独立地局限于大脑一部分,而只能在相关要素的协同下得以完成。更神奇的是,近来多个案例证实,一个人经过了心脏移植手术后,竟然会改变整个性格!
同时,西方人还说,我的心告诉我这样,而我的大脑却告诉我那样。前者代表情感,后者代表理智。矛盾吗?既矛盾又统一,因为二者都是人们心智的一部分。二者结合的功能可以非常神奇——既可使天堂变成地狱,亦可使地狱变成天堂。
所以,该用脑时用脑,该用心时用心。就人的整体而言,科学与文化因素其实汇聚于内,而彰显于外,同时又浑然一体,古今中外,概莫如是——这对于跨文化、跨语言方面沟通的理解,亦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