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2013•宿迁)空气成分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A. 氮气 B. 氧气 C. 水蒸气 D. 二氧化碳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考虑本题.
解答: 解: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选D.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难度较小.
2.(2分)(2013•宿迁)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A. O B. 2O C. O2 D. O2﹣
考点: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由分子的概念可知,分子的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所以能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A是氧原子;B是两个氧原子;C是氧分子;D是氧离子.
故选C
点评: 本题很简单,考查分子定义的理解应用,准确把握、理解分子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是解题的关键.
3.(2分)(2013•宿迁)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氯化钠 B. 金 C. 氢气 D. 金刚石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易失去电子形成金属阳离子,非金属元素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则该类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解答: 解: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直接构成的,故A正确;
B、金是由金原子直接构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氢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微观构成,学生要熟悉常见物质的构成微粒,应注意一般规律的运用和一些特例.
4.(2分)(2013•宿迁)青蒿素(C15H22O5)是我国被世界承认的原创新药.从物质分类看,青蒿素属于( )
A. 单质 B. 氧化物 C. 化合物 D. 混合物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及化合物的定义进行分析,化合物是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
解答: 解:青蒿素(C15H22O5)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难度不大,理解化学式的意义、了解物质的分类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5.(2分)(2013•宿迁)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 不锈钢杯 | B. | 木桶 | |
C. | 纯棉毛巾 | D. | 涤纶制成的航天服 |
考点: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有机合成材料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人工合成、有机物、高分子.
A、不锈钢杯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B、木桶是用木材制成的,木材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C、纯棉毛巾是用棉线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D、涤纶制成的航天服是用涤纶料制成的,涤纶属于合成材料,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6.(2分)(2013•宿迁)下列物质能溶于水且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 粉笔灰 B. 硝酸铵 C. 植物油 D. 食盐
考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由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粉笔灰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B、硝酸铵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且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故选项正确.
C、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D、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但食盐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2分)(2013•宿迁)如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考点: 加热器皿-酒精灯;固体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实验室药品取用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根据实验室药品取用的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8.(2分)(2013•宿迁)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氧气用于焊接金属 B. 一氧化碳用于冶炼生铁
C.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 糖类和油脂作为人体供能的物质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氧气用于焊接金属是利用了氧气的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一氧化碳用于冶炼生铁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糖类和油脂能作为人体供能的物质是利用了其缓慢氧化时放出热量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9.(2分)(2013•宿迁)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氯化钠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B. 量取水时,仰视量筒读数
C. 将称好的氯化钠放入量筒中溶解
D. 为加快固体溶解,用玻璃棒搅拌
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根据托盘天平称量药品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为防止腐蚀托盘,应将氯化钠放在纸片上称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偏小,则会导致所量取水的实际体积大于所量的值,溶剂的质量偏大,故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C、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不能将称好的氯化钠放入量筒中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为加快固体溶解,可用玻璃棒搅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各步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分)(2013•宿迁)一氯胺(NH2Cl)是国家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新增的一种消毒剂.下列关于一氯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有机物 B. 由3中元素组成
C. 相对分子质量为51.2g D. N、H、Cl三种元素质量之比为1:2:1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B、根据一氯胺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一氯胺(NH2Cl)不含碳元素,不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氯胺是由氮、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D、N、H、Cl三种元素质量之比为(14×1):(1×2):(35.5×1)≠1:2: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分)(2013•宿迁)关于如图所示微粒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③属于金属元素 B. ①②属于同种元素 C. ③④是阴离子 D. ②④是稳定结构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①表示的粒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
B、根据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D、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解答: 解:A、①表示的粒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是原子失去2个电子得到的,即该粒子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为金属元素;③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且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稀有气体的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同种元素的粒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①②的核内质子数均为12,则①②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③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④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②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不具有稳定结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明确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2.(2分)(2013•宿迁)下列各组物质对应的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
A. 棉织衫和羊毛衫﹣﹣抽丝灼烧,闻气味
B. 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滴加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
C. 硬水和软水﹣﹣观察是否澄清
D. 米粉和奶粉﹣﹣滴加碘水,观察是否变蓝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硬水与软水;金属的化学性质;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专题: 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 A、根据棉织衫和羊毛衫的成分不同及蛋白质的鉴别方法分析;
B、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结合黄金和假黄金的成分不同进行分析;
C、根据硬水和软水的区别进行分析;
D、根据淀粉的鉴别方法分析.
解答: 解;A、棉织衫和羊毛衫的成分不同,羊毛是蛋白纤维,燃烧时有毛发烧焦的气味,而棉花则不是.所以可以区别,故A方法正确;
B、假黄金中的锌会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而黄金不会与盐酸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方法正确;
C、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是含有钙镁离子的量不同,都是澄清透明的,所以通过观察无法鉴别;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是滴入相同多的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故C方法错误;
D、米粉的成分是淀粉,而奶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滴加碘水,能够变蓝的是米粉,故D方法正确;
故选项为:C.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方法,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就可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