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分)(2013•娄底)图甲是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图,图乙是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被消化的情况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最顶层食物的主要成分的消化过程是图乙中 Y 曲线(填X或Y)
(2)图甲中的最底层食物的主要成分在消化道的 口腔(或A) 开始消化.
(3)“学生饮用奶”有利于中小学生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牛奶中所含的 蛋白质 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4)小娟是一名八年级的女生,平日很少运动,又喜爱甜食,体重增加很快,她自己也希望身材苗条,每天很少吃饭,只吃零食和一些水果.你认为她的做法对吗? 不对 请你给她提出一些建议: 均衡营养,加强锻炼 .
考点:注意合理营养;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分析:此题是识图作答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平衡膳食宝塔的认识和淀粉、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按图甲“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即谷类食物进食量最多,其后依次是蔬类水果类、鱼、肉、蛋类、豆奶类、油脂类.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图乙中横坐标依次表示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其中 A是口腔,B是咽和食道,C是胃,D是小肠,E是大肠;纵坐标表示食物未被消化的程度;曲线表示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解答:解: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合,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我国的营养学家将食物分为五类,并形象地设计成“平衡膳食宝塔”提倡居民每天均衡吃这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平衡膳食宝塔”从“塔基”到“塔顶”表示五类食物的大致比例.在“平衡膳食宝塔”底层的食物需要量最多,越往上需要量越少,最顶层的食物需要量最少,由下往上第一层为谷物类,主要提供糖类; 第二层为蔬菜水果类,主要提供维生素C; 第三层为鱼、肉、蛋类,第四层为豆奶类,第三层和第四层主要提供蛋白质和钙; 第五层为油脂类,主要提供脂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基本原则:食物多样、以谷物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鱼、禽、蛋、和瘦肉;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1)由图乙中的Y曲线可以看出:脂肪在D小肠内开始消化,首先被小肠内的胆汁乳化为脂肪微粒,然后被肠液和胰液的脂肪酶彻底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2)由X曲线可以看出:淀粉的消化是从A口腔内开始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到达小肠,再被小肠内的小肠液、胰液彻底分解成葡萄糖.因此,曲线X表示糖类(淀粉)的消化过程.
(3)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此外,蛋白质也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由于儿童、青少年发育快,所以,需要大量的蛋白质.
(4)甜食或零食的主要成分是糖类,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并且平日很少运动,则会造成营养过剩,这些物质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储存在皮下,造成肥胖,使体重增加很快.每天很少吃饭,只吃零食和一些水果,会因糖类、蛋白质摄取不足,造成营养不良,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应该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均衡摄取五类食物,加强锻炼,保持健康体重
故答案为:(1)Y;
(2)口腔(或A);
(3)蛋白质;
(4)均衡营养,加强锻炼.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合理营养及平衡膳食宝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养成合理膳食的习惯.
29.(5分)(2013•娄底)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其实验记录如表:
装置 | 种子数 | 空气 | 水 | 温度 | 实验结果 |
A | 30 | 充足 | 适量 | 2℃ | 0粒萌发 |
B | 30 | 充足 | 适量 | 20℃ | 28粒萌发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 温度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
(2)请为该小组作出相应的假设 温度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
(3)在这一实验中,变量是 温度 .
(4)该实验中,设置B装置的目的是 对照 作用.
(5)该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 适宜的温度 .
考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分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小组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A与B以温度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解答:解:(1)对比A与B的实验结果可知:只有温度不同,而影响了种子的萌发,因此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2)种子要想萌发必须满足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假设要针对提出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该探究可作出的假设是:温度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3)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这一种条件就是唯一实验变量;对比A与B的实验结果可知:只有温度不同,因此在这一实验中,变量是温度.
(4)一般地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因此该实验中,设置B装置的目的是对照作用.
(5)通过A、B对照,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该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故答案为:(1)温度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2)温度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3)温度
(4)对照
(5)适宜的温度
点评: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解答类似题时要注意.
30.(5分)(2013•娄底)雾霾天气是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时候形成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化合物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为PM2.5,是可直接入肺的细小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排放的残留物.
(1)PM2.5首先主要危害人体的 呼吸 系统,该系统由 呼吸道 和 肺 组成.
(2)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对本市几个点的空气中PM2.5进行检测,结果如表.请问这几个点的空气质量是由好到坏的排放次序是 D
A.1.2.3; B.3.2.1; C.2.3.1; D.2.1.3.
地点 | 时间 | PM2.5值 |
1.车站进口 | 16:00 | 516 |
2.某一山顶 | 16:00 | 328 |
3.超市入口 | 16:00 | 635 |
(3)鉴于“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当“雾霾”袭来时你对人们有何建议?(一条合理建议即可) 尽量少出门,外出戴口罩 .
考点: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呼吸系统的组成.
分析: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是固体小颗粒,如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大雾天气可导致呼吸病人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能够对吸入气体进行温暖、湿润和清洁,但是这种清洁能力是有限的.
解答:解:(1)根据题干中的“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称为PM2.5,是可直入肺的细小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可知,PM2.5主要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
(2)由于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且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具有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等特点,所以PM2.5的含量越多,说明空气质量越差,反之,空气质量越好.故D符合题意.
(3)“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是PM2.5,所以避免该天气对人体的危害的主要措施就是减少PM2.5的吸入,可尽量少出门,外出戴口罩等方法.(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故答案为:(1)呼吸;呼吸道;肺;
(2)D;
(3)尽量少出门,外出戴口罩.
点评:结合热点问题考查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31.(5分)(2013•娄底)如表中的数据是某正常人原尿和尿液的样品,如图是肾单位结构模式图,请根据表格和示意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主要成分 | 样品A(克/100毫升) | 样品B(克/100毫升) |
水 | 98 | 96 |
蛋白质 | 0.03 | 0 |
葡萄糖 | 0.1 | 0 |
无机盐 | 0.72 | 1.1 |
尿素 | 0.03 | 1.8 |
(1)图中④⑤⑥合称为 肾单位 .
(2)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原尿是 样品A (填“样品A”或“样品B”)
(3)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⑤肾小球的 过滤 作用和⑥肾小管的 重吸收 作用.
(4)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液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 水 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考点:尿液的形成.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尿液的图形、图表题,要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尿的形成的结构生理知识,同时还要明确血浆、原尿、尿液三者的成分区别.
解答:解:在右图中①是入球小动脉,②是出球小动脉,③是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④是肾小囊,⑤是肾小球,⑥是肾小管.
(1)构成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由⑥肾小管和肾小体组成,肾小体由④肾小囊和⑤肾小球组成.因此图中④⑤⑥合称为肾单位.
(2)从表格中的数据分析,样品A有葡萄糖和微量的蛋白质而样品B没有葡萄糖和蛋白质,可以判断出样品A是原尿,而样品B是尿液.原尿是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物质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过滤到[4]肾小囊腔中液体.
(3)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⑤肾小球的 过滤作用和⑥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尿的成分包括多余的水分、无机盐以及尿素尿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积聚多了对人体会造成危害,因此必须排尿.可见排尿对于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而且还可以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1)肾单位;
(2)样品A;
(3)过滤;重吸收;
(4)水.
点评:正确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找出主要不同点,理解肾单位结构模式图各部分所代表的结构及功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2.(5分)(2013•娄底)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刚出生的小袋鼠眼睛还睁不开,掉在母袋鼠的尾巴根部,靠本能爬向母袋鼠的尾尖,再从尾尖爬到母袋鼠腹部的育儿袋中吃奶.小袋鼠的这些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属于 先天性 行为,该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 遗传物质 所决定的.
(2)幼小的黑猩猩能模仿成年黑猩猩,用一根蘸水的树枝取白蚁作为食物.成年黑猩猩会利用经验来解决问题.当香蕉被挂在高处时,黑猩猩会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去摘香蕉.幼小黑猩猩和成年黑猩猩的这些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属于 学习 行为.低等动物学不会这些行为,可见黑猩猩该行为必须建立在 遗传 因素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动物生存.
(3)你听说过“狼孩”吗?一个小时侯被狼收养的孩子,当她被人从狼群中救出后,总是不喜欢穿衣服,她喜欢像狼一样叫唤,还会咬人.科研人员努力教他学习说话,可她直到死前也没有学会说一句话,它也不喜欢吃熟的食物,但爱吃生肉,最终死于吃生肉引起的疾病,当年只有10岁.从这一故事中你能认识到人类的学习行为有什么特点? 学习行为有关键期,错过关键期就很难学会 .
考点: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分析: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答:解:(1)动物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因此,题干中小袋鼠的这些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属于先天性行为,该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因此题干中幼小黑猩猩和成年黑猩猩的这些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属于学习行为.低等动物学不会这些行为,可见黑猩猩该行为必须建立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动物生存.
(3)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动物在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应该与大脑发育的阶段相适应,人类大脑的发育,人类语言的发展和通过语言文字等信息符号的学习是有关键时期的,不能错过,狼孩和熊孩就是因为错过了这一段时期,才造成若干年后,才勉强学会直立,用手吃食和懂某些词语的结果.
故答案为:(1)先天性;遗传物质;(2)学习;遗传;(3)学习行为有关键期,错过关键期就很难学会
点评:关键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而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为后天性行为.
33.(5分)(2013•娄底)同学们,你们学习了发酵技术后,想动手做一下发酵吗?请按下面要求去做一做:
【材料用具】:面粉、鲜酵母、糖少许、温开水、面盆、大碗、蒸锅.
【方法步骤】
①洗净双手和所需要的器具
②在碗内用少量温水将酵母花开.
③在面盆内将面粉和适量糖拌匀,加入酵母液,并用手揉,边揉边加水.直至揉成干湿适当的面团.
④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4﹣5小时.
⑤将发好的面团放在蒸锅内蒸30分钟.
⑥将蒸熟的发糕取出.待冷却后切成小块即可食用.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鲜酵母中含有酵母菌,与细菌相比,酵母菌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有成形的细胞核 .
(2)方法步骤①的作用是 减少杂菌的污染 .
(3)方法步骤④中面团放在温暖地方的目的是 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 .
(4)蒸熟的发糕暄软多孔,是因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 二氧化碳 气体遇热膨胀造成的.
(5)如果某同学将和好的面团放到一个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进行发酵,结果蒸出的发糕有酒味,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在无氧的情况下,酵母菌分解有机物,产生了酒精 .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蒸馒头、做面包要用到酵母菌,思考答题.
解答:解:(1)酵母菌属于真菌,与细菌最大的区别是有真正的细胞核,而细菌无真正的细胞核,只有DNA的集中区.
(2)步骤①洗净双手和所需要的器具的作用是减少杂菌的污染.
(3)由上可知,步骤④中面团放在温暖地方的目的是酵母菌需要适宜的温度,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并进行充分发酵.
(4)在适宜的温度下,酵母菌会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会遇热膨胀,使得面团暄软多孔.
(5)密闭的保温装置中无氧,在此条件下,酵母菌发酵能把葡萄糖分解产生酒精,因此会有酒味.
故答案为:(1)有成形的细胞核;
(2)减少杂菌的污染;
(3)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
(4)二氧化碳;
(5)在无氧的情况下,酵母菌分解有机物,产生了酒精.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蒸馒头、做面包的原理及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4.(5分)(2013•娄底)人类白化病是由a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病.下图为某家族的白化病遗传情况,请分析回答:
(1)白化病患者皮肤与毛发出现明显的白化现象,原因是体内缺少了正常基因A,这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 基因控制性状 .
(2)上图中⑤号为女性白化病患者,可推知①、②个体的基因组成分别为 Aa 、 Aa ,④号个体的基因组成是 AA或Aa .
(3)经基因检测发现⑥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a,则其与⑤婚配后的子代⑦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0 .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解答:解:(1)人类白化病是由a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病,当基因组成是aa时表现出白化病,当基因组成是AA或Aa,表现为正常,由此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由图示可知,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说明夫妇双方控制肤色的基因组成中除含有一个正常基因A外,还都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a,即该夫妇控制肤色的基因组成是Aa,则其后代中正常个体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如图所示:
(3)⑥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a,即其控制肤色的基因组成是AA,⑤号为女性白化病患者,其基因组成是aa,则⑤与⑥个体结婚,其后代控制肤色的基因组成是Aa,表现为正常.即⑦患白化病的概率是0.
故答案为:(1)基因控制性状
(2)Aa;Aa;AA或Aa
(3)0
点评:此题考查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35.(5分)(2013•娄底)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至2013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出.专家提醒:预防H7N9型禽流感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要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病、死禽的接触;要远离家禽的分泌物,接触过禽鸟或粪便的人要及时消毒洗手.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H7N9型禽流感病毒在结构上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 无细胞结构 ,从传染病角度上讲属于 病原体 (填“传染源”或“病原体”).
(2)专家提醒: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这种做法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控制传染源 .
(3)从前患过非典(甲型H1N1)的人对H7N9型禽流感不具有免疫力,这是人体 特异性 免疫的特征.
(4)假如你是卫生机构的决策人,对H7N9型禽流感,将作什么决策? ①控制传染源,加强对禽类市场的管理;②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关于预防H7N9禽流感知识的宣传;③保护易感人群,尽快组织专家研究H7N9型禽流感疫苗.(合理即可) (答一项即可)
考点:病原体与传染病的病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兔疫;计划免疫及其意义.
分析:此题是资料分析题,一是考查资料分析能力,二是考查病毒的结构、传染源、病原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特异性免疫等知识.结合题意,分析解答.
解答:解:(1)传染病是指由外来的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做病原体.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因此,H7N9禽流感的病原体是H7N9禽流感病毒,H7N9禽流感患者和H7N9禽流感病毒的携带者是传染源.禽流感病毒的结构简单,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核酸)组成,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传染病预防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病人,对患病动物进行深埋、焚烧处理;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做好环境消毒、消灭媒介生物,加强检疫,封锁交通;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锻炼,不与传染源接触.专家提醒: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这种做法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
(3)出生以后产生的、只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是特异性免疫,因此,从前患过非典(甲型H1N1)的人对H7N9型禽流感不具有免疫力.
(4)①控制传染源,加强对禽类市场的管理;②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关于预防H7N9禽流感知识的宣传;③保护易感人群,尽快组织专家研究H7N9型禽流感疫苗(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无细胞结构;病原体;
(2)控制传染源;
(3)特异性;
(4)①控制传染源,加强对禽类市场的管理;②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关于预防H7N9禽流感知识的宣传;③保护易感人群,尽快组织专家研究 H7N9禽流感疫苗.(合理即可)
点评: 解此题的关键是从资料中寻找解题线索,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从而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