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D.人们根据音调来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产生;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声现象.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 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
(4)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该选项说法正确;
B、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在20Hz~20000Hz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的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比较简单.
2.关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家庭电路中的熔丝熔断,一定是发生了短路
B.家用电能表上的示数显示了家庭用电的总功率
C.家庭电路中的熔丝可以用铁丝代替
D.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应该用导线接地
考点: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熔断器的作用及保险丝的选择方法;安全用电原则.
专题:电与热、生活用电.
分析:(1)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二:一是短路,二是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
(2)电能表测量的是用电器消耗电能多少的仪器;
(3)保险丝不能用铁丝代替,否则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不能自动熔断电路,起不到保险作用;
(4)大功率用电器和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要接地线.
解答:解:A、家庭电路中的熔丝熔断,可能是发生了短路,也可能是电路中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故A错误;
B、家用电能表的示数显示了家庭用电器消耗的总电能,故B错误;
C、用铁丝代替保险丝后,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不能自动熔断切断电路,起不到保护作用,
故C错误;
D、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该用导线接地,防止漏电时造成触电事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电流过大原因、电能表的用途、保险丝的作用、安全用电常识的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3.下列事例属于平面镜成像应用的是
A.照相机镜头前加装滤色镜 B.电焊工人焊接时戴面罩
C.舞蹈演员用镜子观察自己的姿势 D.小华戴眼镜矫正视力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A、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颜色不同的色光.
B、适当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促进骨骼的生长, 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C、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
D、矫正视力应配戴由凹透镜或凸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视力矫正.
解答:
解:A、照相机镜头前假装滤色镜,会吸收或反射其它的色光,不是平面镜的应用.
B、过强的紫外线能伤害人的眼睛和皮肤.电焊弧光中有强烈的紫外线,因此电焊工
工作时必须穿好工作服,并戴上防护罩,故B不符合题意.
C、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舞蹈演员用镜子观察自己的姿势,故C符合题意.
D、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需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需戴凸透镜矫正,不属于平面镜的应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紫外线的作用、近视眼的成因和纠正方法,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是很大.
4.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没有空隙
B.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C.当物体的温度降至0℃时,分子就停止运动
D.破镜不能重圆,主要是因为分子间有排斥力
考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原子的核式模型.
专题: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讲,温度反映了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作用力的条件: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10倍的时候,分子间既无引力,也无斥力.
解答:解:A、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由于组成物体的分子在永远地运动着,故在0℃时物体内的分子的运动状态也是运动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破镜不能重圆,因为玻璃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超出了分子力的作用范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间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和原子的结构的相关情况,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5.如图所示,电路元件及导线连接均完好,闭合开关S1、S2,则
A.L1不能发光,L2能发光
B.L1能发光,L2不能发光
C.L1 L2都能发光
D.L1 L2都不能发光
考点:电路的三种状态.
专题:电流和电路.
分析:根据电路图可知,闭合开关S1、S2,电路为L1的基本电路,L2被短路.
解答:解:闭合开关S1、S2,电路为L1的基本电路,L2被短路,故L1能发光,L2不能发光.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种状态,是一道基础题.
6.下列各图描述了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吸热的是
A.甲、乙 B.乙、丁 C.甲、丙 D.丙、丁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升华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甲:屋檐上的冰凌正在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
乙:铁丝网上出现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丙:食品盒中的干冰变小,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
丁:草叶上出现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因此需要吸热的是甲和丙.
故选C.
点评:判断物态变化,关键是分清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中考热学知识考查的热点内容.
7.如图所示,用手指压圆珠笔芯使它弯曲,同时手指感到疼痛,这个实验不能说明
A.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考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专题:运动和力.
分析: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②力的作用效果有二: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是运动状态;
③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解答:解:用手指压圆珠笔芯使它弯曲,
A、手感觉疼痛,原因是手对圆珠笔芯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受到圆珠笔芯的反作用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手对圆珠笔芯施加力的作用,手是施力物体,圆珠笔芯是受力物体,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圆珠笔芯发生弯曲,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圆珠笔芯形状的变化与重力方向无关.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是力学的基本概念或规律,难度不大.
8.如图所示是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压缩冲程的是
考点: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专题:比热容、热机、热值.
分析:解决此题要结合内燃机的做功冲程特点和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图中的气门关闭,活塞上行,因此这是压缩冲程,符合题意;
B、图中的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上行,因此这是排气冲程,不符合题意;
C、图中的气门关闭,活塞下行,因此这是做功冲程,不符合题意;
D、图中的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下行,因此这是吸气冲程,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汽油机的四个冲程,注意从活塞的运动方向和气门的关闭两方面判断.
9.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路中发光越亮的电灯,它的额定功率就越大
B.一定量的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减小
C.盛水越多铁容器,底面受到水的压强就越大
D.超导体电阻为零,适合做电炉丝
考点:额定功率;超导体的特点;液体的压强的特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专题:其他综合题.
分析:(1)灯泡的明暗程度由实际功率决定;
(2)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
(3)根据p=ρgh可知,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4)电炉丝是利用电阻的热效应工作的.
解答:解:A、电路中发光越亮的电灯,它的实际功率就越大;故A错误;
B、一定量的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减小;说法正确;
C、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液体的多少无关;故C错误;
D、电炉丝是利用电阻的热效应工作的,而超导体电阻为零,电流通过时,不会产生热量,因此不适合做电炉丝,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额定功率的含义、凝固点的含义、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以及电阻的热效应等,难度不大.
10.一个重为2N的皮球从10m高处下落3m的过程中,重力对它所做的功为
A.20J B.6J C.14J D.26J
考点:功的计算.
专题:功、功率、机械效率.
分析:根据W=Gh求出重力做的功.
解答:解:重力对它所做的功:
W=Gh=2N×3m=6J.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11.如图所示,小车从斜面上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撞击静止于水平木板上的木块(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过程中,如果选择木板作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小车从斜面上开始下滑到撞击木块后静止的过程中,小车的机械能先变大后变小
C.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若木板的表面光滑且足够长,最终木块的动能将保持不变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平衡力的辨别;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运动和力;机械能及其转化.
分析:A、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B、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由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变化,判断机械能的变化.
C、平衡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D、木板的表面光滑且足够长,木块在水平方向不受摩擦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这一角度分析.
解答:解:A、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过程中,如果选择木板作为参照物,小车与木板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故小车是静止的,故A错误;
B、从斜面上开始下滑到撞击木块后静止的过程中要不断克服阻力做功,所以机械能在不断减小;故B错误;
C、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
D、若木板的表面光滑且足够长,木块在水平方向不受摩擦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动能不变,保持平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运动与精致的相对性、平衡力的辨别、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属于中档题.
12.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6V 不变,电流表的量程为0 ~ 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 ~ 3V,定值电阻的规格为“10 0.5A”,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20
1A”。闭合开关,为了保证电路安全,在变阻器滑片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阻R1消耗功率允许的变化范围为0.4W~ 0.9W
B.电流表示数允许的变化范围为0.2A~ 0.5A
C.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阻值允许变化范围为2~ 20
D.电路消耗总功率允许的变化范围为1.2W~ 3W
考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专题:电路变化分析综合题.
分析:滑动变阻器R1跟定值电阻R2串联,电压表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电阻越大,电阻两端的电压越高),当电压表的示数最小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当电流表的示数达到最大值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小;根据欧姆定律的应用可分别电路中的总电阻和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同时可以确定电压表示数、电流表示数以及电路中总功率的变化.
解答:解:电源两端电压为6V保持不变,定值电阻为10Ω;
由题意知,当电压表的最大测量值为3V时,此时定值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3V,电路中的电流I1=I=I2= U1 / R1=3V /10Ω=0.3A<0.6A,因此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0.3A;
故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最小电阻R2=(6V-3V)/0.3A=10Ω;电路消耗的最大功率P=UI=6V×0.3A=1.8W;电阻R1消耗功率最大功率:P=U=3V×0.3A=0.9A.故BCD错误;
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即I1′=6V /(10Ω+20Ω)=0.2A,电阻R1电路消耗的最小功率:P′=(I1′)2R1=(0.2A)2×10Ω=0.4W.
则电阻R1消耗功率允许的变化范围为0.4W~0.9W;故A选项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串联电路中电压、电流以及功率、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电阻的计算,注意求阻值范围时,根据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最大值进行计算,并且会灵活运用欧姆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