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小升初成为热点话题,让我们看看国外的小升初是怎么样的。各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多遵循就近原则。政府极力促进公立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稳定,以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英国:向家长和学校赋权
英国的义务教育经历了“11岁考试”、三轨制、就近入学等不同政策后,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扩大家长的择校权,最终发展成当下家长择校的模式。
英国的家长择校政策在打破教育垄断、提升竞争的同时,也因其给学校过多权力而导致了不公平的存在。家长的择校权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学校手中,而事实上,申请者是否居住在学校所在地或附近的标准也始终为各学校所重视,这也导致了“学区房”的火热甚至弄虚作假的产生。
为此,英国政府在1980年教育改革开始的同时亦进行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以保证在自由择校前提下的教育公平。
美国:当局鼓励择校
在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美国近年来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有了较大举动。尽管各地的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体上的共同特点是:将标准化考试引入中小学,并对各校在英语、数学等基本科目的成绩进行考核排序,然后根据考核结果采取必要改进措施。而允许学生择校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过去的几年中,纽约市每年都有10%到20%的公立学校未能达到联邦政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规定的标准,经排名后被定为“需要改进的学校”。某一学校一旦被列入这样的名单,校方就必须允许家长将自己的子女转到该校附近属于本学区的其他公立学校就读,或者提供免费的课后辅导。采取这一措施的初衷是要给那些在教学质量太差的学校就读的学生再一次选择的机会,促进学校竞争,从而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美国许多大城市的中心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导致大批中产阶级家庭迁移到郊区居住。由于学区经费来源于区内居民财产税,这一人口构成上的变化也导致了教育资源分布上的改变,进一步拉大了不同学区之间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这便成了美国当局鼓励择校的又一重要原因,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改变当前这一状况,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印度:供求矛盾难以解决
印度很多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学校,提供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高考前的所有教育,能否进入一所好学校的幼儿园,就关系到孩子能否考上好大学。因此,每年11月到12月,大城市的父母和他们三四岁的孩子就开始了一场“幼儿园入学战”。 据报道,一些比较好的公立学校,每个入学名额大约有20个小孩竞争。
虽然不少幼儿园参考印度教委建议的百分制,但每个条件打多少分完全由自己决定。有学校规定家庭中有校友或有亲属在读的加30分,家离学校近给40分。由于录取必须得55分,意味着入学的至少需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之一。有家长抱怨说:“这就像维持一个王朝,将我们这些准备第一次入学的挡在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