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考研专业课 > 暨南大学 > 正文

暨南大学2004年考研专业课试卷新闻传播学笔记(搜不到真题)

来源:可可英语 编辑:Frances   可可英语APP下载 |  可可官方微信:ikekenet

第一章 绪论
一 新闻传播事业的广泛影响:
新闻传播活动自古就有,真正的新闻传播事业则是于16-17世纪,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以后产生的。
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新闻传播事业既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一部分,是横跨于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特殊事业。“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管理”。
具体说来,新闻传播事业是:1 社会信息的传播媒介,具有社会公信力的公共事业。
2 在阶级社会里,经常被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3 是一项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社会经济单位,具有法人资格。
新闻传播事业的作用:
积极作用:1 作为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沟通的媒介
2 提供人们生存和发展必须的信息
3 为人们提供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
4 教育警戒人们积极进取,弃恶从善。
消极作用:
1 由于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常常被用来为专制统治者和野心家服务。
2 一些素质低下的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传播媒介来张扬色情和暴力,揭露和侵害他人的隐私和名誉,甚至致人于死地。
(具体内容结合第五章笔记加以记忆)
新闻媒介能够发挥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原因:
必然性:1 新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2 人们与生俱来的“新闻欲”促使人们去接触新闻媒介,去追求新闻信息,去理解新闻信息的含义。
可能性:3 新闻传播事业能够为人们了解自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信息,是人们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名词解释 新闻欲:人们具有的了解自然界和社会新近变动的欲望。
二 #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1 新闻传播事业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事业,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新闻传播事业的面貌。
2 新闻传播事业和受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新闻传播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 西方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概况:(可出填空、选择题)
新闻自由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新闻传播学的萌芽。17世纪,英国人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提出“观念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理论。
20世纪20年代,新闻传播学产生。其标志是美国人李普曼《舆论学》和约斯特《新闻学原理》的出版。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把新闻传播学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集大成者:
拉斯维尔:
1 主要著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术》、《传播在社会上的结构和功能》。
凡例:名词解释部分为考试名词解释题的范围。
带#号部分为可能的考试重点。
2 主要理论:传播过程的单向直线模式(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功能(监督环境、协调社会、传递文化遗产)
拉扎斯菲尔德:
1 主要著作:《人民的选择》
2 主要理论:开创了媒介效果研究的传统,提出“舆论领袖”、“两级传播”等概念;提出民意测验的方法。
卢因(勒温):
1 主要理论:提出“团体动力学”,指出个人从属于一定的团体,团体在二者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1 主要理论:态度的转变
施拉姆:传播学集大成者
1 主要著作:《传播学概论》(原名《传媒、信息与人-人类传播一瞥》)、《报刊的四种理论》
2 主要理论:
四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名词解释 传播:把资讯、意见、观点、态度由一人传给另一人,是与他人建立共同意识的人类信息交流行为与活动。
传播的类型:亲身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活动。
群体传播,指人们在“小团体”范围内的信息传播活动。
#组织传播,指一群人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的,而生活在一个各具权利和义务的有机体内彼此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大众传播,指专门的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不确定的受众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文化传播,指发生在具有不同的国籍、种族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活动。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新闻传播的客体:新闻
一 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名词解释 新闻本源:指新闻产生的根源,即新闻是什么,由什么构成。
新闻起源:指新闻传播活动的最早动因,级新闻传播活动是怎么产生的。
新闻来源:指新闻事实与材料的出处。
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生产生活的需要。
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
#名词解释 新闻事实:被人们选取,经过人们的主观意识反映,并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客观事实。
#新闻与客观事实的关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有事实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客观事实是新闻的基础,但客观事实本身并不会直接转化为新闻,人的发现是客观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
事实与新闻的关系之间有四种不同的组合:真事实真新闻;真事实假新闻;假事实真新闻;假事实假新闻
把握事实与新闻的关系要做到:1 新闻用事实说话;2 预发稿与事实对照;3 不笼统的提“事实为政治服务”的口号
名词解释 新闻发现:新闻工作者抓住新闻线索,找到客观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所包含的使公众共同感兴趣的东西的本质所在的活动。
二 新闻和信息
#名词解释 信息:是我们适应它作用与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实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是认识过程中沟通客体和主体的中介。
信息的作用:消除接受者的不确定性。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就是信息量。
#信息量的大小与四个因素密切相关:1 与事物变动的影响力成正比。2 与事物变动的规模与空间成正比。3 与事物变动的速度成正比。4 与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成反比。
信息的特性:1 可虚拟传递性。2 共享性。3 扩缩性。
新闻和信息的关系:新闻都是信息,信息不一定都是新闻。新闻和信息的区别是,1,概念外延的宽窄不同。2,主观色彩的有无不同。3,作用的范围不同。4,利用传播媒介的多寡不同。
三 新闻
名词解释 新闻: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新闻的本质 新闻是一种精神现象,是新闻传播者对社会生活的主观能动反映。
新闻的特征 1 真实性(准确、全面、深刻) 2 新鲜性(时间、时新、时宜) 3 公开性(必须经由新闻传播媒介的传播)
(03年简答1)新闻必须经过新闻传播媒介的传播:新闻是以满足社会全体公众的需求为目的的,只有最大限度的让社会知道,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如果没有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事实本身并不能成为新闻。
#硬新闻、软新闻
名词解释 硬新闻指那些题材比较严肃,着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受众在接受这些新闻时,只能产生“延缓报酬”效应。软新闻指那些人情味浓,写得轻松活泼,容易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的新闻,受众在接受这类新闻时,产生“即时报酬”效应。
二者的区别 1 硬新闻于人们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关系到人们在社会上的生存,是人们赖以采取行动的依据;软新闻于人们当前的切身利益无直接关系,仅供人们一般了解和消遣之用。2 出于生存和发展需要,人们往往急于去了解硬新闻,而不急于了解软新闻。3 硬新闻具有强烈的时效性要求,晚了就毫无价值;软新闻对时效性的要求相对没有那么高。4 硬新闻要求报道尽可能的准确和量化;软新闻则讲究写作技巧,用生动活泼的文笔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在新闻传播中,应该以硬新闻为主,软新闻为辅,“软硬兼施”,硬新闻软制作,软新闻高格调。
新闻和宣传的关系 宣传是指宣传者为了一定的目的,像宣传对象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以期得到对方的同情和支持的社会行动。1 新闻和宣传二者的内容不同,新闻的内容是事实,宣传的内容是观念。2 二者的出发点不同,新闻的出发点是受众的需要,宣传的出发点是宣传者自身的需要。3 二者的归宿(目的)不同,新闻的目的是盈利,或满足受众的消费需要,宣传的目的是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4 二者的传播方式不同,新闻重在报道事实,宣传重在以理服人。
新闻和文学的关系 1 二者的本质不同,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文学的本质是艺术。2 二者的功能不同,新闻的功能是让人知道,文学的功能是让人欣赏。3 二者的内容不同,新闻主要表现事件,文学主要表现人物。4 二者的表现手法不同,新闻要求以事实说话,不能带有感情色彩,文学则可以运用虚构、夸张等手法,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1号
第三章 新闻传播的主体(要素):传者、媒介与受众
一 新闻传播者:
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者 新闻传播者是信息的处理者和发出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特指新闻传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 1 责任重大。2 工作辛苦。 3 环境复杂。 4 工作风险大。
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 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包括知情权、表达权、采访权、报道权、评论权、新闻来源保护权等。
名词解释:
#知情权 指公民了解公共事务,获得和知悉相关信息,特别是官方信息的权利。
表达权 指公民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的权利。
采访权 指新闻记者通过访问、观察、实地调查的方法合法采集新闻素材的权利。
报道权 指新闻记者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将自己获取的新闻、材料和数据经过写作编辑后利用新闻传播媒介公开传播的权利。
评论权 指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传播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有对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人和事发表评论、展开批评的权利。
新闻工作者的义务包括:1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2 不得侵害公民的合法权利。3 维护司法独立和法律尊严(防止“新闻审判”、“舆论杀人”)。
名词解释 新闻审判 指新闻凌驾于司法之上,干预和影响司法的行为。
#新闻审判和舆论监督的区别:新闻审判指新闻凌驾于司法之上,干预和影响司法的行为。它影响了司法的独立,具有社会危害性;而舆论监督是指公民通过新闻媒介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众人物的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发表批评和建议,这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表现,是公民参政议政的形式。
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素质 1 为坚持真理献身的精神;2 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意识;3 过硬的新闻专业技能:a 纵横驰骋的社会活动能力;b 过硬的调查研究能力;c 良好的新闻敏感能力;d 广博的知识;e 扎实的文字表达能力 4 深入实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5 具有法律保障能力。
二 新闻传播媒介
名词解释
#媒介 指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的中介,是新闻信息的物质载体,是用来表达某种含义的静态的或动态的任何物体和物体排列。
冷媒介、热媒介 冷媒介是清晰度低,要求人们深度参与和卷入的媒介(如手稿、电话、电视);热媒介是清晰度高,不要求受众深度参与和再创造的媒介(如印刷品、广播、电影等)。
新闻媒介的发展简史(结合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1 口头传播阶段:优点是简单方便,亲切生动,便于理解,缺点是难以保存,传播范围狭窄。
2 书写媒介阶段:优点是稳定、准确,便于保存复制且传播久远。缺点是传播速度不快,传播范围不广。
3 印刷媒介阶段:优点是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可以广泛的流传。印刷媒介促成了大众传播事业的出现。
4 电子媒介阶段:
5 光电子和网络传播阶段
#四大媒介的传播手段和传播特点
1 报纸: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以散页的形式定期连续向公众发行的出版物。报纸的传播手段主要是文字和图片。
报纸的传播特点:a 便于深度报道。b 选择性强 c 纪录性和保存性强。d 传播速度相对缓慢。e 直观性、生动性不如广播电视
2 广播电视: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及导线向广大地区传送声音和图像符号的传播媒介。广播电视的传播手段是声音和图像。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a 迅速及时,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b 渗透力强,覆盖面广;c 视听兼备,亲切可信;d 难以保存,选择性不强;e 缺乏深度,且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不足。
3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网络媒体称为“第四媒体”03年简答第二题):1 多媒体传播;2 非线性传播;3 个性化和交互性强;4 信息容量大。
三 新闻接受者(受众)
名词解释 受众 指大众传播内容的接受者
受众的特征 1 广泛性;2 混杂性;3 独立性;4 隐匿性。
#受众的分类
积极受众与消极受众:(名词解释)积极受众是指受过良好教育,从事学术研究或实际组织工作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主见,对于新闻传播媒介有选择,有批评,可以起到舆论领袖的作用。消极受众是指文化程度较低,注重生活温饱的平民。他们没有太多的主见,比较容易受到传播内容和积极受众的影响,是新闻传播媒介最广大的接受者。
一般受众与特殊受众:(名词解释)一般受众指对新闻传播媒介及其所传播的所有新闻信息都感兴趣,没有固定的方向和重点的受众;特殊受众除了对一般新闻信息感兴趣外,还对某一特殊的内容感兴趣。
核心受众、边缘受众&现实受众、潜在受众:(名词解释) 核心受众是指固定的对某一新闻媒介或新闻媒介上的某一栏目或节目保有兴趣的受众。可能对某一新闻媒介或新闻媒介上的某一栏目或节目保有兴趣,但不固定的受众为边缘受众。
凡是已经接触和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为现实受众,具有正常的接触媒介能力但尚未接触媒介的受众为潜在受众。
核心受众和现实受众是媒介分流、分向、分层次发展必须巩固的对象;边缘受众和潜在受众是媒介拓展生存空间必须争取的对象。
#受众和新闻传播媒介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受众是新闻传播媒介的接受者和服务对象,出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但是,从根本上来看,他们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新闻传播效果的检验者,也是新闻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决定者。受众的需求决定着新闻传播事业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受众的权利和义务 受众的权利包括知情权、表达权、名誉权和隐私权。
名词解释
名誉权:指公民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社会评价依法享有的不受侵犯的权利。
隐私权:指受众拥有的对个人的身体或日常生活不愿公开的情况的权利。
受众的义务包括保守国家机密、维护国家安全、不散布淫秽庸俗信息,不提供、传播虚假信息或制造信息污染,及时缴纳新闻媒介的“阅听费”,不侵害新闻传播媒介及其制品。
#几种重要的受众研究理论
1 “魔弹论”(“靶子论”、“皮下注射论”):流行于20、30年代,以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克拉帕为代表。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子弹打靶那样的效果,传播者是主动的,受传者是分散和被动的。传播者把子弹发射出去,受传者必然应声而倒,传播效果直接而明显。
2 “个人差异论”:由美国传播学者霍夫兰提出。该理论认为,主要是由后天习得的结果,个人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们所形成的特殊心理结构上;由于个性心理结构的不同,人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带有自身的倾向性,从而影响他们对大众传播的接受、理解、记忆、反映各不相同。
3“社会分化论”:以美国传播学者赖利夫妇为代表。该理论认为,受众在接触媒介和选择内容时不仅受个人差异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影响;这种社会结构是由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等差异而形成的社会群体组成的;因此,确定社会群体类别形成的因素可以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注意,从而使各个社会群体作出大体一致的反应。
4 “社会关系论”:最早由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该理论认为,受众不仅归类于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组成的社会群体,而更归属于由家庭、单位、团体、阶层、文化规范等因素组成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左右着人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既有倾向决定人们接受信息的态度。

第四章 新闻传播过程:符号、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传播者通过新闻选择决定流向受众的信息-信息的编码,制成符号-信息符号在信道中的传播-信息符号到达受众-受众对符号进行解码,读取其意义-发生传播效果,并产生可能的反馈
一 新闻传播的符号:
传播活动中,信息必须借助一定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才能得以传递。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可以作为信息外在形式的是符号,作为信息传递物质载体的是媒介。
#名词解释 符号 凡是能够指代或者表述某一事物标志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符号。
#符号和信号
名词解释 信号 表示某种事物是否存在的表征或记号。
符号和信号都是信息传递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都是载负一定信息的记号,二者的区别是,1 信号是所有高等动物所共有的,符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创造物。信号具有自然属性,符号具有社会属性。
2 信号与其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联系和固定的对应关系,而符号可以自由创造和灵活运用。
3 信号只能指代具体事物,而符号既可指代具体事物又能表达具体事物所包含的意义,还可以表达抽象的概念。
4 信号离开特定的时空场景和因果联系就会毫无意义,可是符号则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将人类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的联系起来。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指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传递信息的符号。语言符号的特点是,1 逻辑性,2 灵活性,3 能动性,4 创造性。非语言符号是指借助姿势、声音和艺术形式直接刺激人的感觉器官来传递信息的语言符号之外的各种符号。非语言符号包括副语言(类语言)、体态语、艺术语言三种类型。非语言符号的特点是,1 连续性,2 非线性,3 真实生动
符号的基本功能:传达功能、表述功能、思考功能
符号化(编码)、解码:编码是指传播者将自己要传播的信息或意义转化成语言、文字、声音和图像等符号的过程。解码是指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二 新闻传播的模式:
新闻传播模式的种类:单向直线传播模式、双向循环传播模式、多向互动传播模式
拉斯维尔模式(单向直线传播模式、五W模式):
1 提出:美国传播学者拉斯维尔 《传播在社会上的结构和功能》
2 内容:



200092
3 意义:将复杂的传播过程总结为五个基本要素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思路;传播学研究从此形成了五大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4 局限性:它把传播过程完全看成是一个单向直线的发展过程,没有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同时,它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和作用固定化,完全忽略了传播过程中的反馈作用。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双向循环模式):
1 提出:奥斯古德和施拉姆:
2 内容:
同济
讯息
编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释码者8#信箱
译码者 译码者
讯息659 76674
3 意义:把传受双方看作相互作用的平等主体,在传播过程中不断的扮演着编码者、译码者、释码者的角色。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加入了反馈的环节。
4 局限性:将传受双方的地位完全平等化不符合大众传播的实际;没有考虑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
马莱兹克模式(多项互动模式):
1 提出:德国传播学者马莱兹克
2 内容:展示了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体现了社会传播的多重性、广泛性和综合性

三 新闻选择及其标准:
名词解释 新闻选择03年已考:新闻选择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进行分析鉴别,从中筛选出值得自己传播的新闻,并准备加以传播的过程。
新闻选择的必然性:1 新闻选择是由有限的新闻传播媒介及其有限的版面空间和节目时间同无限的新闻信息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2 新闻选择是由新闻传播媒介本身所担负的传播新闻信息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3 新闻选择是由新闻传播媒介即新闻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和新闻接受者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新闻选择的标准:新闻选择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价值判断,即新闻价值,一个是选择标准即新闻政策。新闻价值所要解决的是一个事实是不是新闻事实,是不是好新闻,值不值得报道的问题,这是新闻选择的业务标准、客观标准和普遍标准。在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所有新闻传播事业,新闻选择的客观标准或是业务标准是基本上相同的。新闻政策所要解决的是一个新闻事实确定后,允不允许传播和怎样传播的问题。这是新闻选择的政治标准、主观标准和特殊标准。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新闻选择的政治标准是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由于具有不同的政治标准,对于同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新闻传播媒介是有不同的选择和处理的。
新闻价值:
1 名词解释: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能够引起人们共同兴趣的特殊素质;它是新闻在社会上的传播价值,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取舍和衡量新闻的标准。
2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i. 重要性。指对社会有重大影响并和受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ii. 显著性。指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人和事知名度或显要度高。
iii. 及时性或新鲜性。
iv. 接近性。包括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心理位置上的接近。
v. 趣味性。包括反常、冲突、竞争、对比、人情味、幽默性、情节性等。
新闻政策:
1 名词解释:新闻政策指政党和政府机关对新闻事业所规定的活动准则。
2 新闻政策的主要内容:
i. 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
ii. 坚持党性原则,无条件的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允许在新闻传播媒介上公开发表同党中央的决定相反的言论,不允许利用新闻传播媒介表达个人或小集团的主张、意见和情感。
iii. 新闻传播的禁载事项:
1) 反对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的
2) 危害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3) 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5) 宣扬邪教、迷信的
6) 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7) 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8) 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9) 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10) 由法律、法规或者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四 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与受众
实施转化为新闻的要素 新闻媒介的新闻选择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表面要素,但其本质要素是,1 事物本身运动的客观规律,2 人的认识规律 3 新闻政策。其中,事物本身的运动规律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决定性因素。
#新闻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在新闻选择方面:有些事实,不同的新闻传播者可以共同认为是新闻事实,并且可能有一致的评价;有些事实,有的新闻传播者认为是重要的新闻事实,而有的新闻传播者则认为是一般的事实;有些事实,不同的新闻传播者都认为是重大的新闻事实,但是评价却截然相反;即使是同一阶级所控制的新闻传播媒介,对于同一新闻事实,他们的评价重点也有可能有所不同。
在新闻加工方面:1 为新闻事实注入一定的倾向性;2 寓褒贬于客观报道之中。3 纯客观报道。
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和心理:
受总对媒介的选择概率=报酬的承诺/所需付出的努力
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心理:1 得益心理,指受众希望从新闻传播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好处的心理状况。2 好奇心理,指人们要求获得有关新奇事物和新奇现象的心理。3 追求真、善、美的心理,指人们希望新闻传播媒介主持社会正义,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4 选择心理,指受众对于新闻传播所持的不同态度和希望通过新闻传播媒介提供的材料,自己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的心理。5 逆反心理,指受众在接受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对传播内容产生的一种抵触心理。
受众选择、理解和利用新闻的方式:1 选择性接收,指人们愿意接受那些与自己固有的观点相一致的或自己需要关心的信息,而排斥那些与自己所固有的观点相抵触的或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一般意义上,能够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具有以下五个特点:a 新闻事实是否重要;b 版面配置是否显著;c 新闻图片有无与否;d 标题处理是否醒目;e 消息长短与否。2 选择性理解,指不同的受众对于同样的信息因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会有不同的理解,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 选择性利用,指受众对信息经过选择和理解,对信息作出分析和归类后,对其中有直接效用的信息立即开始利用,对其中有使用价值,但无直接效用的信息则储存起来,以便日后利用或转化为精神财富。4 选择性反馈,#反馈指受传者皆受到传播者发出的信息并作出反应的过程。选择性的反馈指将自己的意见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反馈给新闻传播者。
五 新闻传播效果:
名词解释 传播效果:指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主观意图和预期效果,是某个主题信息到达受众后引起的其认知、心理态度和行为等层面上的变化。
影响、制约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
1 传播媒介的可信度:(包括“能力”、“无私”、“一致性”三个因素)
2 传播策略:(“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明示结论”和“暗示结论”;“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
3 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认同(这一点受到受众个性差异、意见领袖以及社会群体作用的影响)
评价新闻效果的标准:
1 党和人民政府“满意”;2 受众“满意”;3 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
(“两头满意”)655423 17

第五章 新闻传播事业
一 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
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事业:指人们通过新闻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新闻和引导舆论的经常性的社会活动,是报纸、期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等新闻传播媒介及其生产管理过程的总称。
新闻传播事业和新闻事业的区别:1 从性质上看,新闻传播事业虽然担负着重要的舆论导向的社会职责,但它属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组织,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企业性;新闻事业完全以政治宣传为职责,由政党或政府负担经费开支,它本身并不具有经济活动的职能。2 从两者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来看,在我国,新闻事业这一名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仅仅作为政党和国家的喉舌,只承担着政治宣传的职责;而新闻传播事业这一名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仍然是政党和国家的喉舌,继续承担着舆论导向的职责,但同时也是人民的喉舌或受众的公仆,担负着全方位的向受众传递信息和自身经济创收的任务。3 从学术关联上看,和新闻事业紧密联系的新闻学属于政治学和宣传学的范畴,它偏重于对新闻信息源和新闻传播者的研究;而和新闻传播事业紧密相联系的大众传播学或新闻传播学属于行为科学的范畴,它不仅重视对新闻信息源和新闻传播者的研究,而且重视对整个传播过程的研究特别是对新闻传播效果和受众的研究,同时还关注对整个社会外部环境的研究和自身内部经营管理的研究。
新闻事业产生的必要的物质条件:新闻传播事业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之一,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1 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即新闻传播工具。2有一定传播技能的人,并以此为职业,即一支专门从事采集、整理、刊载和播发新闻的队伍。3 有专门的新闻传播机构,即能够定期的、持续的、公开的面向全社会发布新闻的传播机构。
新闻事业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新闻传播事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孵化了和促进了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首先,不断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需要驱使着资本拥有者到处创业,过去那种地方性和民族性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状况被打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联系加强了,社会规模扩大了。其次,生产分工越来越精细,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相互联系和竞争日益加强,由此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迅速进步。再次,社会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变动的加速使得世界各地的任何重大变化和人们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他们对社会的关注程度提高了。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准备了全部的物质条件。1 它为新闻传播事业准备了具有一定文化的读者群。2 它为新闻传播事业准备了必要的销售市场。3 它为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提供了交通、邮电、印刷、纸张等物质技术条件。4 它通过独资或股份制及广告投入为新闻传播事业积累了必要的资本。
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 :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2 新闻书的出现。3 周刊和日报的兴起。(参看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二 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报业的发展:1 从发展形式上看,报纸经历了“革命化报纸”(政论报刊)、政党化报纸、大众化报纸(廉价报纸)、垄断化报纸的四度扩张。2 从报道内容上看,报纸的发展经历了“经济新闻-政治新闻-社会新闻-综合新闻”的四度扩张。3 从报道方法上看,报纸发展经历了“有闻必录-加以判断-趋利避害-处于被动”的状况。4 从报道形式上看,报纸发展经历了“杂乱报道-客观报道-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的四度扩张。
通讯社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1 产生:19世纪中叶。1835年法国的哈瓦斯通讯社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
名词解释 通讯社:指专门搜集和发布新闻的通讯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向新闻传播媒介提供新闻电讯、新闻图片和其他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
通讯社的特点:1 新闻采编网络强大。2 直接为新闻传播媒介服务。3 新闻传播信息产品特色鲜明。
2发展: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是由法国人查理哈瓦斯于1835年创办的哈瓦斯通讯社。我国最早的通讯社1872年路透社在上海设立的远东分社。中国人自己创办的通信社是1904年在广州创办的中兴通讯社。
世界六大著名通讯社: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合众社、俄通社-塔斯社、新华社(前四家为世界性的通讯社)
广播电视和新闻网站的产生和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广播电台是1920年11月2日美国的KDKA电台。我国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设立的“空中之音”;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广播电台。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是1936年11月2日在伦敦郊外亚历山大宫建立的大众电视台,我国电视事业始于1958年,北京电视台。
三 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特征和功能:
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是什么):新闻传播事业就其性质而言,既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一部分,是横跨于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特殊事业。“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管理”。
新闻传播事业通过一定的新闻手段反映社会经济基础。
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商品性:1 新闻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新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通过交换满足受众的新闻消费需要。2 新闻作为一种商品又具有特殊性:a 新闻是以意识形态呈现的,而不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商品。B 新闻工作者在制作这件商品时不仅改变了它的形态,而且注入了自己的意识。C 新闻中凝结的是劳动者的智力劳动而不是体力劳动。D 新闻是一种以信息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商品,而不是以物质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商品。
新闻传播事业的特征(怎么样):新闻传播事业的特征表现在“组织”、“活动”、“管理”三个方面:
从“组织”方面看,1 新闻传播事业是以新闻传播流程为结构方式的组织。2 新闻传播事业是整个社会信息流通的中介组织,充当着社会的“耳目”和“喉舌”。3 新闻传播事业是一个按照特殊经济规律运行的“精神产品”的生产组织。
从“活动”方面看,1 新闻传播事业具有现实性的特点。2 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广泛性的特点。3 新闻传播事业具有服务性的特点。
从“管理”方面看,新闻传播事业具有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化经营管理的特点。
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有何用):
拉斯维尔:传播的三种功能:监督环境、谐调社会、传承遗产
赖特在此基础上加上“提供娱乐”
具体功能:1 报道新闻。从受众角度看,新闻报道是受众对新闻媒介的最大期望,也是新闻媒介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传播者的角度看,做好新闻报道是提高新闻传播媒介阅读率和视听率的关键。从新闻传播研究者的角度看,报道新闻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媒体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2 引导舆论。
名词解释 舆论:指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舆论具有集合性于表层性、现实性与针对性、争议性与倾向性、公开性、自主性的特点。
新闻与舆论的关系:一方面,新闻传播媒介是舆论传播的载体,能够为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条件。另一方面,反映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职责。
名词解释 舆论监督:指公民通过新闻媒介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众人物的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发表批评和建议,这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表现,是公民参政议政的形式。
名词解释 舆论导向:新闻传播媒介在反映舆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并通过这种倾向性扩大或扶植正确舆论,缩小或抑制错误舆论。
3 刊播广告:
4 传播知识:新闻传播事业传播知识具有新鲜性、广泛性、灵活性的特点。
5 提供娱乐:
四 两种不同性质的新闻传播事业:
新闻传播事业的阶级性: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表现在,1 新闻传播事业所有者的政治地位决定其新闻传播事业的阶级性。2 选择事实,趋利避害。3 新闻写作特别是新闻评论写作。4 运用新闻编排手段,寓褒贬于叙述之中。5 受众的阶级性
新闻传播事业的阶级性不是绝对的:1 任何一种新闻传播事业都有自己鲜明的倾向性。2 在阶级社会里新闻传播事业有阶级性,但不是所有社会中的新闻传播事业都有阶级性。3 阶级社会里,新闻传播事业的阶级性有时候表现的比较强烈,有时候表现得不是十分明显。
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特征:1 以私人资本占有为主要形式。2 以新闻自由相标榜。3 竭力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阶段:1 产生阶段:18世纪工业革命后,英《北极星报》、德《莱茵报》2 发展阶段:19世纪40年代末期。3 壮大阶段:19世纪末期。4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产生和发展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特征:1 以公有制为主要形式。2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3 新闻传播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4 以马克思主义为新闻传播事业的指导思想。5 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


第六章 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原则
一 新闻传播事业的真实性原则:
必然性:1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新闻传播事业中的必然要求。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上述原则在新闻传播中的表现是,一),新闻和事实的关系是,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有事实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二),人的认识是主动的,不断深入的,新闻传播事业不仅要真实的反映实际,更要能动的指导实际;不仅要反映事物的个别方面,更要反映事物的总体。三),新闻传播媒介传播信息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一切新闻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了赢得受众的信赖和尊重,新闻传播事业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
2 它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对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共同要求。
3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优良传统。
新闻传播事业真实性原则的含义:
1 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准确度。
2 真实性是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原则
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传播事业的真实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具体的、基本的要求,后者是抽象的、高层次的要求。
3 新闻传播事业的真实性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1)新闻事实必须完全真实。包括新闻的基本要素真实,引语、背景材料真实;2)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全面。3)新闻报道要反映时代的真实。
#关于“有闻必录”和“本质真实论”的评价:
1 关于“有闻必录”:“有闻必录”是西方新闻传播学界一种关于真实性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只要听见某人讲过或见之于某种材料的事实或者情况,新闻传播媒介就可以加以报道,至于所报道事实的真实性,报道者可以不承担责任。另一种解释是,新闻传播媒介不应该以本身的利害关系和主观因素来取舍新闻,而应该尽可能将所得到的重要的新闻如实刊登出来。第一种解释似乎主张新闻的真实性,但由于对真实性没有严格要求,所以容易适得其反。按照第二种解释,认为报道新闻可以抛开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立场甚至主观感受,完全按照新闻价值来报道新闻,事实上完全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无论按照哪一种解释,对“有闻必录”都要作出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它主张“录”必须有“闻”,符合新闻真实性原则;另一方面,它主张“有闻”“必录”,否认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的倾向性和选择性,是对新闻真实性不负责任的态度。
2 关于“本质真实论”:“本质真实论”指新闻报道要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反映带规律性的东西。报道什么,宣传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要符合党的政策精神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本质真实论”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首先,新闻报道如果能够通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固然好,但难度很大,只能朝这个方向努力,而不可强求;其次,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研究的事,不应成为对新闻报道的要求;再次,如果以“本质真实论”作为衡量新闻工作者“政治立场”的标准,容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误区,步入“事实为政治服务”的歧途。
#新闻失实的表现及其原因:
新闻失实就其表现可以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两种类型。
故意失实是指由于某些新闻工作者思想品质低劣,或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凭空捏造事实或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其具体表现有:1,无中生有,故意捏造;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3,移花接木,偷梁换柱。
非故意失实是指由于某些新闻工作者的作风马虎,知识水平不高或经验不足而造成的虚假新闻。其具体表现有:1,道听途说,捕风捉影;2,不懂装懂,因果不符;3装神弄鬼,自欺欺人。
新闻失实既有社会原因,又有新闻界内部的原因,新闻界内部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
新闻失实的客观原因有,1,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总会产生这个历史阶段的时尚或者时髦,社会成员受着时尚或者时髦的蛊惑总会希望社会出现某种变化,以达到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2,由于新闻传播事业处于社会信息传递的枢纽地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都要利用新闻传播媒介。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它们或者威逼,或者利诱新闻传播媒介制造假新闻。3,社会上某些人为了获取名和利,或者处于某种报复社会和他人的心理,往往利用和欺骗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工作者。
新闻失实的主观原因有,1,记者采访不深入,造成新闻失实;2,思想方法片面,为突出主题而随意吹嘘或者贬抑;3,某些记者不懂新闻写作的特点,不懂新闻和文学的区别,写作时搞合理想象,艺术加工。4 某些新闻工作者知识不足,自以为是;5 个别新闻工作者出于私心,为获名利不惜造假;6,现代传播技术的进步为造假提供了方便。
二 新闻传播事业的客观性原则:
含义:1 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客观的反映事实。2 客观性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本职工作的一种职业态度。3 客观性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本职工作的一种科学的方法。4 客观性是检验新闻工作成绩的一种标准。
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评价(03年已考):
1 客观性原则能够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良好的作用。
2 客观性原则有助于更好的吸引并影响读者。
3 客观性原则有助于新闻事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
4 客观性原则是相对的。
如何正确把握新闻传播事业的客观性原则:
把握客观性原则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寓倾向性于客观报道之中”。具体说来,应包括:
1 正确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基本方法。A 事实要准确;B 叙述要全面;C 态度要公正
2 寓指导性新闻于客观报道之中。
3 从新闻的特点出发做好评论工作。A 评论要具有新闻性;B 评论要具有针对性;C 评论要具有新鲜感;D 评论要具有逻辑性
三 #新闻传播事业的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特殊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区别于资本主义传播事业和其他一切新闻传播事业的显著标志。
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党性原则的发展过程:
1 马克思、恩格斯时期:《德意志布鲁塞尔报》、《新莱茵报》
2 列宁时期: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党性原则的是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3 中国共产党对党性原则的发展时期:
新闻传播事业党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1 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
2 在政治上,坚持新闻宣传工作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A 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B 善于把党的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C 在宣传中注意划清各种界限。
3 组织上,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并且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党的有关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A 新闻媒介必须接受党的领导,不仅要和党中央一致,而且要和上级党委一致。
B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原则上的领导,主要抓新闻宣传的政治方向,这与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不矛盾的。
C 要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党的宣传纪律主要包括:1)重大问题事前请示,事后汇报。2)重要稿件送审和党委负责人看大样。3)不得在报纸上批评同级党委。4)涉外事件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发言。5)新闻记者要求采写内部参考资料。
新闻传播事业党性原则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新闻传播媒介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来坚持人民利益:
1 代表人民的利益。2 做人民的“忠仆”。3 体现人民的监督。4 吸引人民参加新闻工作。
党性和人民利益一致性的表现:
1 党性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最根本的表现,在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2党性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还表现在,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之间的“精神导线”。3党性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表现在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监督的一致性上。4 把党性和人民利益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659 76674
第七章 新闻传播事业的运作方法
一 以正面宣传部为主的方针:
正面宣传:正面宣传或者正面报道是新闻宣传报道中的一种方法,是指新闻宣传中多反映社会的主流的事物和正面的、积极面的、光明面的事物,目的是为了弘扬社会正气,推进社会进步。
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主要内容:1坚持正面为主的方针必须体现时代精神。2 必须运用典型报道的方法。典型报道是对当前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意义的人和事的系统、深入的报道。3 必须和批评报道有机的结合起来。
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原则:1 坚持党性原则。2 把握舆论导向,提高引导水平。3 坚持服务大局。4 准确干预生活。
如何提高正面宣传的水平:1 找准权威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的结合点。2 增强精品意识,提高宣传水平。3 点面结合,把文章做足做活。4 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相结合。
二 舆论监督与新闻批评:
名词解释 舆论:指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舆论具有以下特点:1 集合性、表层性;2 现实性、针对性;3 争议性、倾向性;4 公开性;5 自主性
名词解释 舆论监督:指公民通过新闻媒介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众人物的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发表批评和建议,这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表现,是公民参政议政的形式
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广泛性、及时性的特点。
舆论监督的作用:1 提高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2 吸引人民群众参政议政;3 抵制党和政府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舆论监督的内容:1 对决策过程的监督。2 对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督。3 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4 对社会成员的监督。5 社会对新闻媒介的监督。
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关系:新闻批评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舆论监督可以通过肯定倡导的方式,劝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也可以通过否定、批评的形式劝人们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后者就是新闻批评。
新闻批评的主要形式:1 读者来信;2 典型批评;3 连续批评;4 对比批评;5 专题批评
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的原则:1 正确的处理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2 依法展开舆论监督与新闻批评;3 把握好“开”、“管”、“好”的方针。
三 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的作用:1 新闻策划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新闻传播事业的要求。2 有利于使新闻报道主题鲜明,导向正确。3 有利于客观的估量新闻价值,提高报道水平;4 有利于发掘各种新闻资源。
名词解释 新闻策划:新闻策划指的是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业务活动中对新闻的生产、加工、传播的全过程中的某一过程和某一活动进行的创造性的运筹和谋划,目的是更好的配置和利用新闻资源,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新闻策划的特征:1 新闻策划不是对新闻事实的策划,而是对新闻报道的策划;2 新闻策划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3 普遍性与典型性;4 系统性与动态性。
新闻策划的类型:1 新闻业务策划:包括媒介定位策划、版面栏目策划和新闻报道策划。新闻报道策划又分为战略性的策划、战役性的策划、战术性的策划。2 媒介经营管理的策划。
新闻策划的基本内容:1 调查研究目标定位;2 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3 信息反馈和目标校正。4 论证与评估。
新闻策划的原则:1 一定要符合实际;2 新闻策划不能滥用在所有的新闻报道工作中;3要把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区别开来。4 新闻策划不能虎头蛇尾。
四 新闻媒介产业的经营管理:
新闻媒介产业的特点:1 既是社会盈利组织,又是社会的“公器”,2 媒介市场是个二元产品市场,包括内容产品市场和广告市场;新闻媒介分别把新闻信息和受众作为商品推到两个市场之中。
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1 “双效益”统一原则: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2 市场优胜原则;3 优势互补原则。4 科学管理原则。
新闻媒介产业的经营管理方式:1 事业经营和企业经营;2 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3 分散经营和集中经营;4 质量经营和品牌经营;5 本土经营和跨国经应

第八章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
一 新闻自由:
名词解释 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工作者有搜集、发布、传递新闻的自由,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有创办新闻机构或收受新闻的自由。
根据联合国《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新闻自由主要包括:1 创办新闻传播媒介的自由;2 采访新闻的自由;3 传递新闻的自由;4 出版或发布新闻的自由;5 意见批评的自由。
资本主义社会新闻自由的历史作用:1 新闻自由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之一;2 新闻自由是其他自由的保障;3 新闻自由促进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实质:1 新闻自由是一个相对的范畴;2 新闻自由是一个阶级的范畴;3 新闻自由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基本特征:1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一种更高级、更完备的新闻自由。2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大多数人的新闻自由。3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不断完善的新闻自由。4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具有普遍的自由形式和条件。
二 新闻控制:
名词解释 新闻控制:新闻控制是社会控制的一种,它指社会中的不同组织、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对新闻传播事业施加压力和影响,使之所传播的内容符合社会或控制者自身的利益和愿望。
新闻控制的特点:1 它的着眼点主要是控制新闻传播的内容而不是新闻传播本身。2 它包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个方面。3 控制的目的是使新闻传播事业和社会规范保持一致。
实施新闻控制的原因:1 新闻传播事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必须承担起一定的与其职责相适应的社会责任,因而必须受到其他部门组织的控制,使之规范化。2 新闻传播事业是一个与社会诸多方面发生多边关系的组织,它既要依赖于其他组织开展活动,其他组织也要利用新闻传播事业为自己服务。而这种相互依赖性决定了新闻传播事业必然受到相应的控制。3 在新闻传播事业与社会其他系统的联系中,他们所处的地位并不平等,一般来说新闻传播事业更多的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因而也就更多的显示出工具性和被控制的特点来。
新闻控制的种类:政治势力的控制、经济集团的控制、媒介拥有者的控制
新闻法规的主要解决的问题:1 各国宪法所规定的有关新闻自由的权利和义务。2 新闻出版管理制度;3 诽谤罪与新闻自由;4 隐私权与新闻采访自由;5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6 新闻报道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 新闻道德:
名词解释 新闻道德:新闻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从事新闻传播事业的人们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是调整新闻传播事业内部及其与其他职业和整个社会关系之间的行为规范。
新闻道德的特征:1 新闻道德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2 新闻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鲜明的政治色彩。3 新闻道德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新闻道德的作用:1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调节作用:2 对于社会道德面貌具有重大影响。
“有偿新闻”探讨: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媒介向要求刊播新闻的单位或个人收取一定的费用的新闻,是一种以金钱为中介买卖新闻的现象,其实质是把新闻的商品性庸俗化,是新闻界最严重的腐败现象之一。
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1 收取新闻刊播费;2 收受礼金;3 出卖版面;4 转让刊号
有偿新闻的危害:1 损害了新闻媒介的权威性;2 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3 有偿新闻会减少新闻媒介的广告收入


发布评论我来说2句

    最新文章

    可可英语官方微信(微信号:ikekenet)

    每天向大家推送短小精悍的英语学习资料.

    添加方式1.扫描上方可可官方微信二维码。
    添加方式2.搜索微信号ikekenet添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