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1、明末黄梨洲著《明夷待访录》写道:“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材料中不能体现黄宗羲思想的是:
A、反对废除丞相制度 B、主张权力继承以个人的才能为标准
C、丞相可以补救君主能力的缺失 D、废除丞相后不再有贤明的君主原创,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尤其是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分析的是相劝与君权的互补关系,由此提出废除宰相制度的弊端,AC选项正确。B选项没有在材料中体现,D表达的意思与材料不符。所以选择D.
2、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取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明中叶以后又推行两项政策,一是嘉靖八年(1530)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二是万历九年(1581)“一条鞭法”的推行。前者使工商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后者则使那些“操资无算”的富商大贾“亦以无田而免差”。上述政策的实行导致的主要结果是
A、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 B、明代农民生活富足
C、明代工商业者被统治阶级笼络 D、“工商皆本”思想被社会接受原创,本题中的两个政策学生都比较陌生,但是材料已经做了补充说明,如果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分析,联系古代人民承担的赋税徭役以及明朝的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等知识,可以回答但难度较大。古代社会一直是重农抑商、农民也处于被统治阶级承受剥削压迫,所以BC选项错误,D选项时间和表述都有问题。A选项需要做转化即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分析上述政策促进资本主义萌芽所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等因素。
3、王先谦编著的《东华录》康熙十五年(1711年)有一段康熙亲自给以为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对于普通官员来说,最慎重的做法是尽可能少的承担责任——多注意在形式上遵守成文的章程,少去做哪些利君惠民的事情。分析以上材料得出实质问题是
A、清朝官员都是安分守己的 B、君主集权达到顶峰
C、地方自主性和灵活性受到压制 D、清朝的行政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原创,考查君主专制制度在清朝达到顶峰。材料选取的角度比较新颖,材料表达的是这种政治体制特点束缚了官员采取富有激情的行动和挑战做出富有想象力反应,采取大的决策不是行政官员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而是皇帝的特权,所以实质体现的是君主集权,B选项正确。
4、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它是一场动机正确、方法错误的爱国的农民起义的朴素形式。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恨的爆发某种意义上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其中“它”主要指什么
A、三元里抗英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运动 D、百团大战原创,考查近代中国军民反抗侵略。关键词是反抗外国帝国主义,错误的爱国农民起义,难度较小,所以选C。
5、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帝国主义既有害有有利:一方面,它妨碍了本土工业的成长;另一方面,它通过激发保护民族经济及公平竞争的欲望,引发了爱国主义,并对经济现代化提供动力。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外国侵略促进民族工业的兴起 B、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应该辩证看待
C、民族工业生存环境恶劣 D、实业救国思潮应运而生原创,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帝国主义时期应该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以A民族工业兴起就错误。其他几方面可以从材料和相应所学知识判断。
6、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历时两个半世纪的满洲王朝正处于历时的关键时刻,如果他不能与时代同行,并提供一种替代暴力革命的方式,它将注定灭亡。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